电视机的装置采用了活动支架和储物结合的方式,满足了书籍、杂物、遥控器等小件物品的收纳需求,同时避免了传统固定的方式,可以满足在就餐,沙发等不同区域的观影模式。餐边柜则为餐区补充了茶具、花器、咖啡器具等的摆放位置,在弱化杂物视觉存在感的同时,也让生活细节得到了充分照顾。
家具布局在比例与尺度上进行了精细控制。大件沙发选用软包黑皮,造型舒展饱满,提供充足的起居舒适度,但通过靠墙布置,避免了对动线的侵占。摒弃了传统沙发茶几边几的组合布置,选择了利用墙角贴合的置物架,整个公共区保持了高效的功能组合,也留出了充分的留白,方便未来根据生活变化灵活调整。
光环境设计以“多点布光、弱主灯”为策略,主轨道灯负责基础照明,局部吊灯与壁灯则根据生活场景做重点补充。沙发一侧的壁灯和香薰台灯,为夜晚阅读或小型聚会提供了舒适的光线氛围,同时也强化了客厅的可变性--可以是两人窝在沙发听音乐、看书的静谧角落,也可以是朋友来访时随性围坐的小型社交空间。
窗边保留了原本的飘窗,配上柔软的亚麻窗帘和可调节的百叶帘,既能自由掌控光线,又能在不经意间,制造出细碎而灵动的光影变化。
床头一侧,是定制的胡桃木五斗柜,厚重质感带着微微的复古味道。柜面上的装饰也极富生活气息--一束鲜花、几本随手翻阅的书、淡淡燃起的香薰蜡烛,一切都不刻意,却足够真实。紧邻斗柜,矗立着一盏极具雕塑感的立灯:流线形的木质灯身与柔和的灯罩交织,三段式分布的光源,既能作为阅读照明,也赋予空间一种温柔的情绪层次。夜晚的卧室,在这盏灯的映衬下仿佛自带了电影滤镜,令人忍不住想要窝进被子里,做一个舒服的美梦。
厨房沿用了整体空间的沉稳基调,以黑色柜体搭配浅米色墙面,在柔和自然光的映衬下,呈现出一种安静且有力量的存在感。拱门作为空间的过渡元素,柔化了入口的界限,也赋予了日常穿梭一种仪式感。整个厨房并不追求表面华丽,而是更注重日常高频使用下的舒适度与灵活度。无论是一个人专心备餐,还是家人一起协作出餐,每一个转身、每一次拿取,空间都能自然而然地顺势配合,不多一步,也不少一寸。
厨房布局采用了经典的U型动线,清晰划分出备餐、烹饪、清洗的功能分区。从左至右,家用电器被有序嵌入:烤箱、蒸烤一体机、厨师机每一样都恰到好处地嵌在柜体之中,既便于取用,又避免了外露带来的杂乱感。操作台面选用耐磨的浅灰色石材,简洁利落,方便日常清理,也为繁复的烹饪留足了空间。
黑色玻璃门以竖向长条纹理为点缀,兼顾了遮挡视线与引入光线的平衡感,推门之间,仿佛有一丝电影画面感缓缓流转。门旁还有一块精致的小地毯,悄悄软化了黑白之间的锐利过渡,让人每一次走进,都有种被温柔接住的感觉。
洗手台区域以一个轻巧的拱形过渡,嵌入了一套黑色柜体系统,稳重大气。搭配经典复古造型的金属水龙头和边缘微翘的方形台盆,细节处呼应着整体中古气质。台面上简单点缀了花束与烛光,既有仪式感,又充满生活气息。
玄关隔断的背面,设计师特别设置了一个嵌入式的小型展示台,和黑框拱形玻璃隔断融为一体,既是过渡空间,也是视线的延伸。水波纹玻璃在光线下微微荡漾,映出几株绿植与陶艺花器,朦胧中透着生活的温柔。而天花上那盏灯,像一朵柔软的云,静静悬挂在餐桌正上方,光影在晨曦和夜晚交替流转,为每一餐增添几分诗意。
餐厅区域是一种轻盈又有质感的节奏。米白色墙面配上细腻的石膏线条,静静铺陈出柔和的背景,为这个小小的用餐角落打下了温暖基调。 天然洞石材质的圆形餐桌,沉稳又不过分厚重,刚好容纳二至三人的日常围坐,气氛既亲密又自在。搭配的椅子轻松错落,材质与造型各有风情,正如生活本身的小小趣味--不求完全统一,却自然和谐。
沿着厨房靠墙转过来的其实是玄关区域。正对大门设置的黑框玻璃隔断,它不仅作为空间界面的分隔,视觉上增加了层次感,更重要的是,从功能角度解决了大门直冲户内的问题一-柔和了入户视线,也为室内保留了一份从容的过渡。
隔断的设计延续了全屋的黑色调基调,细腻的哑光金属质感搭配弧形门拱造型,使原本紧凑的玄关区域显得轻盈而富有装饰性。镜面与玻璃的组合,让光线可以自然流动进来,既不压抑,又巧妙地引导视线转向室内更深处,增强了整体空间的延展性。